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工程学院“匠人足迹”实践队近期奔赴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充分依托学科专业优势,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古建保护和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寻根铸魂砺初心 薪火相传担使命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在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约1公里处,兀然挺立着一座石灰岩孤峰。这里就是国内罕见的史前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岩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将古人类在福建活动的历史从1万年提前到18.5万年前,曾获评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座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记载了古人类繁衍生息的悠悠岁月,更铭刻下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同志抢救遗址的感人故事。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万寿岩遗址保护作出两次重要批示,强调“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重要史前遗存,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这两次批示,将遗址从炸药包下抢救下来,加以整体保护,成为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问题的生动样本。

驻足于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践队员透过史前文物的痕迹感受中国古人类的进化、积淀,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随后,实践队前往忠山村,深入探访明清古建筑和红色遗迹。斑驳的青砖黛瓦、沧桑的革命旧址,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悠久历史与峥嵘岁月。队员们认为,这样的实地考察与学习不仅是一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宽思路的专业实践课,更是一次思想和精神受到淬炼和洗礼的思政课。大家纷纷表示,将始终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之心,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愈发昂扬的姿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数字存珍溯古韵 匠心铸技续文华
在古名“十八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忠山民俗村,有一座始建于元至正年间,供奉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理学“四贤”的文化地标“四贤祠”(亦称“先贤祠”)。实践队此行的一项重点任务,便是对这座祠堂开展高精度数字化保护工作:通过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全方位采集建筑全景点的云数据;结合手工测绘,详细记录穿斗木构、夯土墙体等传统工艺精髓;对斗拱榫卯、砖石雕花等细部结构进行毫米级的纹理采集,力求还原祠堂的每一处匠心细节。经过三天的协作奋战,队员们成功构建出完整的“四贤祠”数字模型,为日后修缮工作留下了珍贵的“基因图谱”。

在实施这次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实践队弘扬工匠精神,确保每项保护措施都能精准到位,彰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珍视,不仅为忠山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科学基础,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践队员们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历史手中接过文化遗产保护的接力棒,以无愧历史、无愧未来的责任心,为后人留下更加丰富、完整的文化遗产,让人们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下一步,工程学院“匠人足迹”实践队将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进一步发挥专业特长,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里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深度应用,让沉睡的历史瑰宝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支充满青春力量的团队,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与硬核的技术手段,守正创新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福建篇章。

闽公网安备3501210250002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