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建江夏学院!

新闻资讯

“三融合”解码南平生态经 公共事务学院师生赴闽江源头开展“河小禹”专项行动

供稿:校团委发布日期:2025-08-17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守护闽江源头生态屏障,近期,公共事务学院“追光·河小禹”专项实践团30名师生奔赴闽江源头开展生态治理专题调研实践。实践团立足党建引领、文化铸魂、生态守护三个维度,从专业视角解码南平绿色发展“生态经”,用青春脚步丈量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党建引领:领航聚力凝初心科技赋能践使命

“俊波精神”淬炼初心使命,“科特行动”书写大地论文。在廖俊波先进事迹展览馆,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无声诉说着这位“时代樵夫”“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实干担当,一本本磨损的工作笔记和一双双破旧的登山鞋见证着“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为民情怀。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从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奋斗足迹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精神密码。移步至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教学点,“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醒目标语与展厅内陈列的稻种标本、菌菇培育器等实物相映成辉,生动展现了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的实践路径。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基因+绿色创新”对话,为“追光·河小禹”实践团成员们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建+科技”思政课。廖俊波精神构筑起“心有大我”的精神高地,科技特派员制度彰显了“肩扛山河”的时代担当,共同筑牢实践团成员们守护闽江源头的坚定信念。

文化铸魂:朱子理学润生态 数智建盏燃匠心

“寒泉考亭”寻理学真谛,“建窑数智”铸时代匠心。在千年学府考亭书院,实践团成员穿行于青砖黛瓦间,指尖轻触朱子家训碑刻,在斑驳的石纹中触摸理学的温度;通过云端数字导览,与先贤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寒泉精舍内,苍松翠柏掩映下,沉浸式光影剧场将“格物致知”的哲学智慧幻化为流动的生态画卷,朱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清泉涤心,为闽江流域人水和谐共生点亮穿越千年的智慧明灯。步入建盏文化创意园,AI全息投影技术让“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美学焕发新生:兔毫纹路如丝如缕,曜变光斑璀璨夺目,乌金釉面温润似玉,油滴斑纹宛若星河。当千年龙窑柴烧技艺遇上现代AI釉色美学技术,实践团成员们豁然开朗:治水如制盏,需承古法之魂,守住文化根脉的“釉色”,更需要融今技之形,创新科技之“窑火”。这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让“追光·河小禹”们深刻体悟到:守护闽江清流,既要科技之“器”,更需文化之“道”,方能在古老生态智慧与现代文明间架起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生态守护:制度创新筑屏障 产业转型谱新篇

一江碧水映初心,生态屏障筑闽源。实践团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足迹,先后走进南平市生态环境局、延平区分局及炉下镇政府,通过三级联动的深度调研座谈,系统解锁闽江生态屏障建设的“治理密码”。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一道凝聚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治光谱”逐渐清晰。从创新“巡河交水”责任闭环机制,到完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从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面源污染精准防控,到科学治理确保全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从重拳整治生猪养殖污染源,到全市上下深耕“一瓶奶(乳业)、一朵花(百合花)、一根竹(竹产业)、一片叶(茶产业)、一江水(闽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文旅开发)”的生态产业体系……“追光·河小禹”们亲眼见识到“五个一”生态产业推动的绿色蝶变:乳业飘香、百合绽放、翠竹成荫、茶香四溢、碧水长流。在这幅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价值”相得益彰的画卷中,师生们真切见识到“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加坚定了用专业知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春志向。

青春践行:初心映照母亲河担当作答炉下问

“炉下之问”照亮斜溪污染转型路,青年实践同创绿水长流新局面。在“炉下之问”生态文明实践展示馆内,实践团成员们沿着“一瓶奶、一朵花、一根竹、一片叶、一江水”的生态产业长廊,见证了炉下镇从“养殖重灾区”到“生态示范区”的华丽转型。展板上的历史照片记录着斜溪河从黑臭水体到碧波荡漾的蜕变历程,“断腕治污”的坚定决心与“共护清流”的民心所向在这里同频共振,让青年学子们真切读懂了“两山”理念刻写在人民心中的温度。这堂行走的生态实践课,点燃了青春护江的燎原星火。在斜溪村闽江畔,师生们俯身捡拾每一片塑料垃圾,细心清理每一寸河岸,用双手编织守护母亲河的绿色防线;斜溪村广场上,实践团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讲解,让“守护闽江清流、共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场以汗水注解的护河行动,将共促生态文明建设的誓言深深镌刻在闽江之畔,更烙印在每一位“河小禹”的成长记忆中。

闽江清波奔涌不息,青春答卷写满山河。碧波荡漾的闽江见证着一次青春与生态的美丽邂逅。在这场以“三融合”探索生态治理新路径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公共事务学院“追光·河小禹”实践团不仅感受到炉下镇从“污”到“治”的焕然一新,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守护母亲河的青春实践。

当调研笔记上的文字遇见闽江的浪花,当学术理论碰撞基层实践,这群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出生态治理的“温度计”,用双手捧起公共管理的“责任田”。下一步,公共事务学院实践团队将立足调研成果,持续开展“六个一”护河实践,用学科专业智慧在八闽山水间书写“河安水清”的新篇章,让青春足迹与闽江碧波同频奔涌!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