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建江夏学院!

新闻资讯

“阳明心学与现代生活”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特殊群体教育”专题成关注焦点

供稿:设创学院 文/ 李学文 图/ 宋任良发布日期:2025-11-16浏览次数:198

11月15日至16日,由福建江夏学院主办,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福建省监狱工作协会、福建省和谐社会研究会、福建省光合社会工作中心联合举办的“阳明心学与现代生活”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顺利举行。福建江夏学院校长魏远竹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陈敏辉主持。

来自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30余所高校,王阳明“五省行迹地联盟单位”以及浙江、四川、贵州等十多个省(区市)司法行政系统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实务精英齐聚榕城,围绕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深入研讨,重点探寻其在精神修养、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路径,尤其聚焦特殊群体教育的实践创新。

魏远竹在致辞时指出,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核心思想,对个人修身、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他表示,福建江夏学院始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阳明学研究院作为文化育人转化运用的重要平台,在读书沙龙、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与榕城监狱、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合作的阳明心学罪犯教育改造试点项目成效显著,成为心学实践价值的生动印证。

开幕式上,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院长付少军教授作为联办单位代表致辞。他指出,阳明心学运用于特殊群体教育的现实意义,研讨会延续特殊群体教育专场,将进一步助力阳明心学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著名阳明学研究专家、浙江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钱明研究员作为学者代表发言,他结合其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了学者传承心学智慧、践行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

在学术研讨的首场报告会上,钱明研究员以《地缘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明代心学与理学——从阳明心学入闽谈起》为题,结合王阳明在福建的行迹史料,系统梳理了心学在八闽大地的传播脉络,引发了在场闽籍学者的强烈共鸣;澳门大学陈立胜教授作《“我们”问题:一个阳明学答案》的专题分享,从群体伦理视角解读心学智慧,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构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第二场主题报告延续高学术水准,研究视角多元立体,厦门大学吴光辉教授以《文明互鉴视域下王阳明思想在明治日本的接受》为题,拓宽了心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华侨大学杨少涵教授的《王阳明论“未发已发”》、西安交通大学张培高教授的《“至善者,心之本体”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紧张及其和解》,分别从核心范畴解析和思想渊源的角度进行了梳理,深化了心学理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涂秀虹教授以王阳明手书《南泉庵漫书》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细致的文献考据,还原了心学思想形成的历史场景;宁波财经学院邹建锋教授的《福建区域阳明心学人物考》,系统厘清了闽地心学传承谱系,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研讨会同步开设三个平行论坛,其中“阳明心学与特殊群体教育”专场紧扣司法实践需求,成为本次会议的焦点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阳明学研究”“阳明后学及相关议题研究”这两个分会场分别从经典解读、跨域应用等角度,充分展现了心学研究的多元活力。三场专题研讨并行推进,思想碰撞激烈,学术成果丰硕,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

闭幕式上,各平行论坛代表向大会分享了相关研讨成果;杨少涵教授为整场大会进行学术总结,对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予以高度肯定。

11月16日上午,参会嘉宾开展现场研学活动,实地感受八闽文脉与阳明心学的精神共鸣。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阳明心学研究搭建了跨领域、跨地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更以“特殊群体教育”专题为突破口,形成了一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司法行政领域的人文关怀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