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新福建报道开云手机入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示范队,奔赴上海开展为期6天学习调研。推进实施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激活青年学生创新基因与实干本领。
原文转载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引领青年学生深化“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逻辑认知,积极投身强国伟业,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和开云手机入口师生共同组建“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示范队,奔赴上海开展为期6天学习调研。实践队走访张江科学城、松江大学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地,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互动教学、朋辈交流等形式,探索上海以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为牵引,推进实施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激活青年学生创新基因与实干本领。
为确保实践取得实效,实践队锻造知行合一的行前课堂,邀请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慧芳、党委书记阮传瞰为实践队授旗,实践队指导专家、思政课教师、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物理与能源学院副院长陈水源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小霞副教授在行前进行了系统理论导学。同时,还特别邀请北京科技大学群团发展研究院院长石新明教授结合编写《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体会,围绕该书“访人物、讲故事、带思想、强认同、见行动”的逻辑,就“追寻领袖足迹”主题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引领实践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搞调研、受教育、出成果。
感受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
探寻“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实践队前往复旦大学,与星火志愿服务队座谈,一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志愿服务队的重要回信精神,共同感受“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殷殷嘱托,围绕贯彻落实回信精神,提升理论宣讲吸引力、感染力,打造高水平宣讲队伍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实践队在文物展陈和革命事迹中感受《共产党宣言》作为“信仰之源”,在革命先驱探索救国道路中的重大作用,在陈望道矢志不渝的信仰中真切体悟“真理味道”和复旦学人一脉相承的育才强国基因。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福建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孙小禹副教授,在展示馆“风范”展区驻足,给队员们讲解了陈望道先生的宗师风范和教育理念。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自觉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多维融通,共育英才。实践队对话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贺信精神,参观复旦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题展和科技成果展,系统了解复旦大学以“干细胞式”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学科专业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教与学融通为载体,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课赛创一体,淬炼真本领。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实践队与创新中心开放服务中心董德礼主任等负责人深度座谈,调研“开放共享、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学创互促”创新教育生态链。面对“企业需求如何融入育人血脉”之问,董主任一语道破:“企业出题,学子揭榜;以赛促学,以创促研。我们搭建的是无缝对接产业前沿、淬炼真本事的‘淬火台’。”
带着座谈会的收获,实践队走访学生创新工作室,了解“企业出题,学子揭榜,以赛促学,以创促研”的生动案例,见证“好创意”被精心“孵化”的过程,沉浸式体验产教融合新范式。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深切体会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孵化舱”,要紧盯产业前沿,通过“课赛创一体”等创新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真正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锻造坚实的青年力量。
“这里的创新活力与人才培育模式,精准对接了国家对于战略性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思政课教师黄彩虹在实践小结中和同学们分享道。
把握创新内涵属性
体会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驱动作用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实践队前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深度调研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下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底层逻辑。
实践队前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在硬核科技展品和九城协同发展图谱中触摸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脉搏。从“卡脖子技术突破墙”到“C919驾驶舱模拟器”,从芯片材料到工业软件,每一项突破背后都印刻着“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核逻辑。调研中,实践队在思政课教师王鹭指导下,围绕“机制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的‘制度密码’”课题开展热烈研讨。无论是沿线九城(区)实现“一网通办”,还是G60科创走廊176所高校、547个院士工作站、3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聚集形成的“产学研用”转化闭环,都彰显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相互协调迸发出的强大创新活力。
实践队在上海城市规划示馆系统调研上海打造创新之城的举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将“创新”置于中国城市发展多维目标的首位,彰显了以创新驱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在思政课教师张铭倩带领下,实践队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参观自贸试验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八个展区,实践队系统调研上海通过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持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等功能的成效,深刻感受上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城市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
实践队前往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与常务副院长胡建华教授座谈,详细了解“政产学研共同体”的生态建设、运作机制和创新模式。在参观调研中,实践队对研究院构建的“科研—转化—产业”的闭环成果转化体系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复旦张江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规模产业化、产业发展集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这就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样本,不仅打造了‘技术银行’,更成就了‘人才摇篮’”调研中,实践队员许金凤有感而发。
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作用
体悟教育、科技、人才服务发展的实践效能
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实践队近距离观摩近红外、脑电、脑磁图等先进设备,通过沉浸式环幕展厅的8K短片,了解类脑科学研究与技术前沿成果。在复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ZIC),实践队员实地参观世界上最先进、亚洲规模最大的超高端科研型磁共振系统,了解这座“大脑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精细程度,感叹新技术为解读“大脑宇宙”的“天书”提供的强大支撑。调研中,实践队与工程技术专家面对面交流,调研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依托复旦大学多学科教育资源,研究院大力推进交叉学科育人,已经构建起了国际化的“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方向硕士生、博士生研究生培养体系,打造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类脑专业人才的摇篮。
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22层的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探寻云端之上的“中国高度”,实践队现场访谈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上海中心片区主任、上海中心大厦楼宇党委副书记毛瑱妮,实地调研陆家嘴金融城实施“双培工程”建设工程、建立党员评分体系、创新开展“楼事会”制度等特色举措,感受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惠民生。
在杨浦滨江,实践队围绕“人民城市理念赋能‘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主题展开调研。在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队员们通过“电子书+实体书”智慧书架,在“理论梳理+实践案例”中系统学习“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内涵意蕴,观察上海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打造“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图景。在人人屋党群服务站,实践队从站内独特的无障碍设施、盲文导览牌、充电插座、爱心雨伞等细节中感受科技赋能民生的温度。在杨浦滨江工业带,思政课教师王晴带领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案例中体会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这里不仅将老工业的筋骨有机融入现代生活,还勾勒出一幅“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动城市画卷,闪耀出城市更新的温度与智慧。”
实践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上海考察调研足迹,深入教育综合改革前沿、科技创新核心区域、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场域,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采取“师生同行、点位小结”的互动模式,思政课、理工老师在每个调研点位结束后,及时开展“移动思享汇”,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衔接,将思政课堂融入实地场景。通过师生对话、案例复盘、微课总结的方式,实现在“行走中思考、调研中升华”,形成“实践—反思—输出”的良性循环。同时,实践队还采取“边走边录、就地取材”的思政微课模式,将调研现场转化为生动课堂。教师结合“党员积分KPI化”案例在陆家嘴党群中心讲授《党建引领科创的“云端密码”》,在杨浦滨江以“锈带变秀带”为背景解析《人民城市的温度与精度》,在G60科创走廊围绕“卡脖子技术突破墙”即兴开讲《创新链上的中国答案》。实践中采取“现场取景+即时讲解”的方式,实现“一地一课一悟”,让思政教育从“静态灌输”变为“动态浸润”,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青年学子知行沪上,在沉浸式的科技前沿探访与国情社情体察中,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的时代内涵与实践伟力。实践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更明晰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战略意义,将实践的所见所闻转化形成了一批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宣传视频、思政微课等实践成果。此行并非终点,而是深化认知、践行使命的新起点。未来,实践队员们将把上海展现出的“敢为人先”之锐气、“追求卓越”之标准、“开放包容”之胸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深化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习研究,聚焦国家所需,努力将所见所学转化为成长动能,以教育筑牢根基,用科技砺就锋芒,让青春才智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奔涌汇聚!